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风光后面有隐忧 - 要销量还是要利润?新能源车企面临抉择

【陈士华】风光后面有隐忧 - 要销量还是要利润?新能源车企面临抉择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30 23:00:49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均突破3000万辆,分别为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比2022年分别增长11.6%和12%。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纪录,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迈出了本质的一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昨日在国经中心“经济每月谈”上表示。

  “低开高走,逐步向好”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第壹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壹大国。4年后,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000万辆大关,又迈上一个台阶。

  之后是徘徊的十年。从2014到2023,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一直稳居全球第壹,但总量却跌跌宕宕。终于,在2023这一年突破了2017年的峰值,创历史新高。

  其实,中国汽车产业在2023年过得其实不简单。年初,受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退出、春节假期提前、部分消费提前透支等多种原因影响,相对于其它产业,汽车消费恢复有所滞后,前两个月累计产销较同期明显回落。3至4月,全国范围内的价钱促销潮致使汽车终端市场发生波动——汽车消费缓慢恢复,但汽车行业总体面临较大压力。5至10月,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推动下,加上地方购车促销活动的延续,市场需求逐步释放——“金九银十”重现。11月以来,市场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叠加年末车企冲销量措施,中国汽车市场向好态势超出预期,全年显现“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的特点。

  汽车产业的超预期表现,成为拉动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上升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7.4个百分点。

  市场导向助产业增长

  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的众多因素中,出口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再创新高,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0.7万辆,同比增52.4%,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77.6%;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63.7%,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32.2%。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异表现从之前的‘政策+市场’拉动,变为了如今的‘市场+政策’拉动。”陈士华分析,现在中 国新能源 汽车产销的快速增长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即我国的车企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为国际市场生产了符合消费者需求又极具性价比的产品。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整车出口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出口数量均超过10万辆,位列第壹的上汽出口已超100万辆,达到109.9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前五大市场为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陈士华认为,除了俄罗斯是机会性市场,其它都是机遇性市场,即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市场。“可以看到,欧洲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关键区域,这说明中国汽车产品竞争力提高很快。”

   新能源车 企进入调整窗口期

  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业虽然整体迈上新台阶,但仍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好比,内需不足。”陈士华指出。2023年,国内汽车销量为2518.4万辆,同比增长6%,仍然低于2017年的高点。

  另外,行业还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应收账款增长率连续多月快速增长;二手车价格低迷、新能源汽车使用寿命周期缩短对新车价格造成较大影响……

  在经营压力中,中 国新能源 车企尤为明显。2023年,威马、爱驰等“明星” 新能源车 企纷纷“暴雷”,退出赛场。“因此,2024年我国的 新能源车 企要尽快解决盈利问题。”陈士华说。

  目前,我国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00家,大部分车企产销规模有限,2022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高于20家,少于1万辆的则接近200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 特斯拉比亚迪 、理想、埃安等,其它新能源汽车企业或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都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在竞争激烈、淘汰加速的市场状态下,我 国新能源 汽车企业如何才能尽快实现盈利?

  陈士华表示,在产业转型、工艺成本降低,和5G通讯、 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融入的综合影响下,汽车产业链和产品具有价值后移的特点。“因此,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好比积极布局电池生产,在制造流程上降低成本、保障供应,提高产业链的组织协调效应;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缔造产品不同;通过硬件预埋、OTA升级等方式,摸索包含软件生态付费、后市场服务等在内的新型盈利模式。”

  陈士华预测,未来3至5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调整的关键窗口期。“目前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情景,需要国家制定综合战略增进行业有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要销量还是要利润,需要尽早进行抉择。”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上市公司】  【ESG】  【能源行业】  【SG50】  【三友科技】  【信息披露】  【募集资金】  【北交所】  【2023】  【恒润股份】  【承立新】  【张亚洲】  【投资者】  【正泰安能】  【户用光伏电站】  【2024】  【莱美药业】  【我乐家居】  【违规交易】  【物业费】  【中创化工】  【净利润】  【IPO】  【康希通信】  【以价换量】  【B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