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大格局 -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在京发布
【京津冀】-大格局 -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在京发布
浏览次数:【236】  发布日期:2024-4-17 22:34:14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今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校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大格局: 京津冀 协同发展10周年记》。2024年正值 京津冀 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0周年,本书聚焦 京津冀 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不仅深入剖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展与成效,对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协同发展这三大需率先突破的领域和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两个重点领域的进展与成效也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十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受理业务2.5万件;有序退出4000余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轨道上的 京津冀 ”初步建成, 京津冀 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及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 京津冀 “双核、两翼、多节点”机场群布局完成; 天津港 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枢纽港口,津冀港口群货物年吞吐量已超18亿吨。

  生态联防联控成果明显,空气质量实现“逆风翻盘”,2023年 京津冀 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近六成,区域内已无城市上榜“中国空气最差十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优化,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明显,“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发布,为未来三地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建立起“(1+1+N)×2”工作机制,缔造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无所获,北京援建 雄安新区 的“三校一院”项目已投入运营, 京津冀 区域异地就医实现“免备案”,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区域拓展至 京津冀 全域,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该书指出, 京津冀 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明显

  该书指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明显。“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城市治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北京积极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动态调整退出,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近1000个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十大高精尖产业的企业注册资金额均呈逐年增长势头,其中, 节能环保 产业的企业注册资金额最高, 人工智能 产业的企业注册资金额增速最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疏解稳妥有序落地,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累计拆除2.4亿平方违法建设,石景山、门头沟等14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建立目标,2022年建立的“一区一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建立区、复评区的“全覆盖”督导,为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整治提升桥下空间近800处,城市“被遗忘的角落”正在被唤醒。

   京津冀 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该书指出,十年来, 京津冀 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条件先导作用,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推动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品质有效提升,着力缔造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京津冀 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

  十年来, 京津冀 三地合力施策,以控污减排、扩容增绿为目标,擘画出空气常新、绿水长流的生态蓝图,在坚持“山清水秀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同时,以生态分区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管监测为关键措施,优化生态发展格局,并以联防联控法治深化、标准协同、生态保护为重点任务,完善京津生态协同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了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生态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协同是 京津冀 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十年来, 京津冀 产业协同发展一直以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深化 京津冀 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施展北京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河北充分的生产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依托“2+4+N”产业合作格局,因地制宜、因业制宜、顺水推舟,通过以合作园区为载体的“共建”“共管”模式、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的“总部+基地”模式、以 大数据 产业为牵引的功能互补协同模式等六大模式,逐步发生了“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根据“强点、成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发展思路,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平台园区为载体,由关键点引领线,由关键线带动面,由关键面交织成网络,在正确的产业发展网络之下,施展其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实现了北京产业发展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产业优化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从“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充分实现了产业合作赋能区域协同。

   京津冀 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始终以夯实协同创新基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共同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地区创新能力、活力稳步提升。(完)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6-11【服务中心】去奉贤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遭遇-线上约不着,线下要秒杀- 企业办事号源紧张,问题在哪儿?
2024-6-6【政务服务】织好为民服务-一张网-
2024-6-5【营商环境】英德 - 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硬实力
2024-6-5【政务服务】擦亮-云窗口-,服务更上层楼
2024-6-4【政务服务】北京大兴安定镇 - 网上办事-提速- 政务服务-升温-
2024-6-3【市场监管】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公布2024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典型案例-第三批-
2024-6-2【国际集装箱】天津港开通多条集装箱远洋新航线
2024-5-31【政务服务】新华鲜报 - 5年超8.9亿用户!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惠你我
2024-5-29【滨海新区】投资13亿、建设超10年 超级项目如何成了-僵尸园区-?
2024-5-29【政务服务】政务新媒体如何-变身- 眼里是否有人?需求是否真实?
 ● 相关资讯专题
服务中心】  【奉贤区】  【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平台】  【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  【一张网】  【营商环境】  【县域经济】  【云窗口】  【更上层楼】  【市场监管】  【天津市】  【滨海新区】  【当事人】  【未成年人】  【市场监管局】  【国际集装箱】  【天津港】  【长三角】  【僵尸园区】  【数字治理】  【新媒体】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