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守正创新·赋能精神卫生 - 基于循证的创新科技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圆满举办
【疾病治疗】守正创新·赋能精神卫生 - 基于循证的创新科技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圆满举办
浏览次数:【136】  发布日期:2024-4-29 18:25:26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之外,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开发新方法。最近几年,新的要领大多聚焦在物理治疗领域,好比DBS疗法、rTMS疗法(重复经颅磁治疗)、基于虚拟的VR疗法等。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证实,在药物治疗的条件上,物理治疗也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西安交通大学第壹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马现仓教授在会上指出。

  4月25日,守正创新·赋能精神卫生——基于循证的创新科技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及新品发布会在湖南长沙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沈阳数实融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来自国内外多位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领导,一线医师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精神卫生与心理产业的发展进路和创新科技转化路径。

  华夏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闫洪丰在会上肯定了产品和产业在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领域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大伙可以观察到,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可以外化的东西相对少一些。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讲,有三个字”道、形、器“,道就是思想,我们历来不缺思想;形就是形式标准,在这方面我们就相对弱了一点;器是指器物,就是可产品化、可外化的载体,这方面也是相对欠妥,开发出更多让大家摸得着、用得上、拿得走、教得会的技术、产品极为重要。”

  加强创新科技转化——精神疾病治疗呼唤新方法

  在会上,马现仓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壹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 辽宁省 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朱刚教授都认为,精神疾病治疗的药物研发到了一个瓶颈期。

  马现仓教授从1996年开始接触精神疾病治疗,直到今天已经有28年时间,在这期间,他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疾病药物的发展,近十年来更是极少有新的抗精神药、抗抑郁药物上市。

  朱刚教授也表示,精神疾病的药物研发到了一个瓶颈期,一是到目前为止,精神疾病的病发机制还不是很明白,所以相关药物的疗效其实不能达到特别高的水平;二是目前临床使用的一些药物有许多副作用。“在这种环境下,用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疾病治疗的研发越来越火热。尤其是最近十年,好比DBS疗法、VR技术、认知评估技术、认知训练技术等,都是精神科治疗的新方向。”朱刚表示。

  两位教授也都强调了在创新科技转化进程中,循证的重要性。第四个则是创新性。

  “想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需要基于循证、基于实际临床经验,从而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进行转化,然后再回来应用于临床。想要这种产业的转化,光靠临床医师是远远是不够,我们需要一批有情怀的企业老总来一起做这事。”马现仓说道。

  一款好的产品如何应用于临床?马现仓举了个例子。“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 陕西省 医疗队也在武汉奋战,那时我们的一些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很大,发生了焦虑,抑郁、失眠等情况,数实融合了解到这种情景后,把他们当时刚刚研发出来的几套VR设备无偿地交给我们这些医护人员使用,发生了很好的效果。”

  朱刚也表示,研发一种新的评价工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要基于循证学的要领去探讨这个方法是否有效。

  闫洪丰也赞同了产品化的思路,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他解释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它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需要搭建一个以人民为方向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它的落地运行需要全面的产品来承接。

  台中荣民总医院精神医学部部长、资深精神医学专家周元华教授认为,数位化医疗在精神科之所以重要,是基于它有四个特性。第壹个是便利性。精神科的疾病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医疗上不具有迫切性,很多病人其实不愿意为了失眠或是情绪障碍在医院待上一天,会认为不方便,因此便利性是很关键;第贰个是隐秘性。很多精神上的疾病,大家不愿意就诊,但借由网络科技,大伙可以在自己比较隐秘的情景之下,先了解自己的状况。第叁个是精准性,精神科与其它科在过去最大的不同是看病其实不精确,主要因素是因为没有好的生物指标,大多是靠会谈。现在借由数位化,可以很清楚看到数字的变化,可以积累相应的资料库,让将来的诊治更精确。

  多位与会专家肯定了数实融合的做法,其多款产品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医师们的认可。

  “兢兢业业的做研发,恪尽职守地做循证,力求推出安全有效、便捷可及的创新数字化产品。”沈阳数实融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创人于冰讲述了公司的理念。他介绍道,数实融合的首款产品- 虚拟现实 心理危机辅助干预系统,于武汉疫情爆发初始即通过捐献形式发往武汉等疫区,为一线医护人员辅助心理纾困,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好评。目前这款产品的2.0版本已经在全国超百家的医疗机构得以应用,并被很多心理危机医疗机构作为心理危机应急医疗物资常备;另外,公司的心身交互训练软件,通过两年多严谨的RCT注册临床试验,已于月初获得NMPA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是国内第壹次获批的明确使用 虚拟现实 设备沉醉式体验360度恢复性场景的心理产品。

  数字化音乐想象治疗系统发布

  本次研讨会上,数实融合还发布了其最新的产品——数字化音乐想象治疗系统。

  据了解,数字化音乐想象治疗系统(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GIM)的开发与设计是一项结合了音乐心理治疗技术和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GIM疗法由Helen Bonn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草创造并发展,最初用于临床毒品相关研究。基于此,Lisa Summer教授进一步发展了GIM连续模式系统,该系统更为广泛地适用于不一样的治疗需求,并且涵盖了更多样化的音乐类型。

  国际著名音乐心理治疗专家、GIM疗法开创者Helen Bonny教授在视频讲话中,肯定了沈阳数实融合的开创性创新。她还向大家介绍道,“啥是音乐治疗?这是一种基于复杂循证依据的专业,我们使用音乐制作和听音乐来增进健康。”

  数实融合医学部经理范林林向大家介绍,音乐心理治疗与容易的听音乐是不一样的。我们日常听音乐往往是随机播放,其实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决策。在音乐心理治疗中,音乐的决策是由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决定的。选择的依据是来访者当下的情感情感体验,和内在情感需求。治疗师通过音乐的速度、强度、音调等元素的特征来匹配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这时,音乐作为一名辅助治疗师,就可以与来访者当下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照顾到来访者的内在情感需求,起到情绪调理的作用。

  “一项成熟的技术在严肃医疗中有一些基本要求,第壹个它的适应证要非常明确,第贰个要有非常确切的机制,第叁个要非常确切的疗效。我们今天介绍了一点产品,它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也特别高兴看到有如此多的硬科技产品来并入到我们的严肃医疗中来,推动临床精神医学,推动我们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很高兴有今天这样的新产品来问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务委员王化宁教授总结道。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 相关资讯专题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