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财经热点 > 财经资讯 > 奋斗的青春 - 成长的故事
【青春】奋斗的青春 - 成长的故事
浏览次数:【483】  发布日期:2024-5-3 6:35:43    文章分类:财经资讯   
专题:青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走进一个个青春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热爱与坚持,体会他们的勇敢与负担负责,见证他们的思索与笃行……那些跋涉的汗水,凝成了闪光的日子,那正是奋斗的青春、成长的故事。青春路上,每个坚实的脚步,都值得鼓掌。

  ——编者

  绽放闪光的青春

  葛竞

  “那份在我青春里绽放的美好,又化作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更多青春的花园中。”

  青春是人生足迹里浓墨重彩的一段,一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有阳光,也有风雨。

  人们经常会感叹:珍贵的青春之路上,该怎样留下无悔的脚印?

  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词——闪光。

  青春时,打开胸怀,仰望天空,在群星闪耀中游目骋怀。

  青春时,在曲折路途中找到航灯,不彷徨、不迷路。

  青春时,厚积薄发、稳步前行,绽放由内而外的人生光彩。

  而青春的序曲,总是从童年开始。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小学一年级时,我在日记本上写写画画,把脑袋里的灵感变成好玩的故事。到了三年级时,我已经写了上百个故事。我从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成功地发表在杂志上。我记得十分明白,故事的称号叫《浮冰上的小鹰》。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鹰,被一阵狂风从巢里卷落到结满了冰的湖面上。正是早春时节,冰面慢慢融化,小鹰却还不会飞,随时都有可能落到冰凉的水里。它没有放弃求生的期待,一次次拼命扇动翅膀尝试飞翔。从冰凉的深夜直到次日黎明,小鹰终于歪歪扭扭地展翅高飞,飞向了自己的未来。

  现在回想起这篇小故事,就像在讲述我自己的青春经历:在压力中找到动力,沉下心来,不畏艰难,总会起飞。

  少年时的我一直坚持写作。小学六年级我就出版了自己的第壹本童话集,还得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奖项。可是上了高中后,我面对着空前绝后的压力,学业负担很重。如果继续投入精力在写作上,会不会顾此失彼?爸妈也劝我暂停写作,专注学习。

  上高三的时候,我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开始创作自己第壹部中篇小说《魔法学校》。作品中,有个性鲜明的老师,妙趣横生的魔法课,教室里藏着令人惊喜的奇妙世界。身处繁重学业中的我,把幻想出来的学校模样写进了故事里。当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严格的规矩:写作的同时,一定不能把学习落下。

  深夜,我经常是复习完功课,才打开笔记本,开始写小说。写作像是我的“小甜点”,让我在压力中透口气。这段又苦又甜的经历,让我发觉了一个秘密:压力也能成为动力,困惑也能触发思考。当写作成为开启心灵之旅的通道,便不会让人感到疲倦,相反会给内心注入无限的活力。花费了很多课余时间写作的我,学习上反而更专注了。为了更好地写作,我向爸妈提出,大学想考艺术院校学习写作,他们很受惊。但我却很坚定。考艺术院校又要多一次考试,复习的担子更繁重了。可我的心却轻快起来,身上都是干劲,眼前的困难就不算什么了。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备考,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我顺畅地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2001年,我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那时我二十四岁。

  我既兴奋又紧张。那些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的称号,现在成为出现在身边的人。在我的人生中,这无疑是个难忘的时刻。作家们来自各地,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与他们交流,让我对于写作的意义和美好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也得到了很多作家前辈的鼓励。这时,因为年轻,我被许多参会媒体关注,这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去表达自己,也让我有了梳理自己写作经历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大家关注我,更多的是因为我是一名很年轻的作家,身上带着青春的气息,对我的青涩和懵懂也就多了几分宽容。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年少成名的作家聊天,他说,曾经自己在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都是最年轻的那个,但现在已人到中年,青春不再。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青春的另一面:它让人羡慕,引人关注,纯净美好,蓄势待发;但青春也稍纵即逝,如枝头绽放的春花,如捧在手心的细沙。如何把握好人生中的这段重要时光,无愧于自己的未来?

  唯有在大千世界里寻找前进的方向,在重重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千变万化中坚持内心的热爱,才能成就闪光的青春。

  青春的闪光是可贵而美好的,然而,尔后的人生更加漫长。如何持续发光,进而把这种光与热传递给更多的人,更是一道需要深思熟虑的人生考题。

  大学结业后,我成了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一名教写作的大学老师。我通过自己的笔,把文学的美好带给孩子们,也通过自己的课堂,把写作的要领传递给更多年轻人。那份在我青春里绽放的美好,又化作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更多青春的花园中。

  如今回首,我欣赏当年自己的青春与生气,也欣慰自己一路走来的坚定与坚持。

  人生就像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车,一路隆隆向前。当行驶过青春这一站时,向外眺望,你不仅会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窗中也映出了那张属于你的、洋溢着青春的脸。

  愿此刻每一个正拥有青春的年轻人,都布满活力、自信、热情,青春都能闪闪发光。相信每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年轻人,一定能绽放闪光的青春。

  从热爱动身

  海漄

  “就像爸妈曾为我做过的一样,我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热爱、有坚守的人。”

  4月中旬的深圳已经开始炎热起来。清晨,坐到座位上,让空调的凉意为身体和大脑都上足发条。于我而言,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接近十二年。这十二年间,我的人生似乎循规蹈矩,但又好像发生了很多事情。不变的,是对于科幻写作的热爱。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因为地理和交通的原因,成为潇湘子弟外出工作生活的目的地之一。我也是这当中的一员。在我的印象中,故乡是一座充溢着工业气息的小城,那里有高耸的烟囱和水塔。爸妈都曾是企业职工,印象中他们朝九晚五,加班不多,却仍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我。上学时,我会在中午前往奶奶或外婆家。但到了寒暑假,如何安置一个调皮捣鬼的小孩,便成为爸妈所面临的巨大难题。爸妈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有着朴素而正确的认知——多瞧瞧书总是好的。于是,离家不远的书店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虽然书店里的人其实不算少,但与我年龄相仿并且独自一人的小孩,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我孤独却自由,靠着单纯的热爱,在书海中恋恋不舍。

  爸妈其实不给我圈定阅读的范畴。现在想想,还留有记忆的作品包含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汤素兰的《阁楼精灵》……也许,我自小便表现出了对于幻想的热爱,不是很喜欢纪实类作品。当然,那时的我认为,自己所看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也不明白,在这其中,还有一类被归于“科幻”范畴。我更没想到,在未来,它将陪伴我很久。

  如果说少年时对阅读的热爱让我获得了啥,我想应该是自由。我的阅读,看似无拘无束,却为我在一片喧嚣中支起了一座玻璃房,我在其中自得其乐。

  2003年上初中时,我读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从此之后,我正式确定自己对“科幻”的特别偏爱,成为一个“科幻迷”。但每月一期的杂志完全不能满足我,我执着地搜寻着当时市场上出版的一切科幻书籍。

  渐渐地,我走上了很多科幻迷都会选择的路,开始尝试写下自己的故事并投稿。一开始其实不顺畅。直到2011年,我在《走近科学》的启发下写成的《惊情喀纳斯》,才在《今古传奇》——一本非科幻杂志上发表。很快我迎来了结业,在初入社会的忙碌中,我一度放弃了写作。当时间来到2016年左右,工作生活等一切游刃有余后,我重新捡起了写作。当我们一直热爱着什么时,就会发现,终有一天,我们能够与它再次相遇。

  那座“玻璃房”还在,我务必不断用条条框框支撑它、稳定它。这些框架就是自律。于是,白天,我在现实世界中埋头工作,在这座忙碌庞大的城市中穿行,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夜晚,我放下满身疲惫,投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去,在动笔、收笔和发表时收获快乐。“美妙的人生,在于迷上了某样东西。”这是《球状闪电》中,陈博士的爸爸留下的遗言。去年,我的那道“闪电”出现了——我获得了“雨果奖”,它照亮了我有些茫然的脸。然而,强光过后,一切如故。我还是我,那个因为热爱、努力挤出时间写作的“业余作者”。

  同样在去年,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个可爱孩子的爸爸。一年多来,我看着他长大,渐渐褪去婴儿感,学会走路蹦跳,学会叫爸爸妈妈,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在孩子一周岁时,我的第壹本短篇集《海漄怪奇故事集》出版了。我曾经不无得意地想,以后要给孩子读爸爸写的故事。可是,当它真正如孩子一般诞生时,我的思路变了。未来,等孩子长大后,我可以给他些什么?也许没有非常富裕的物质条件,我写的作品他也有可能不喜欢,但我希望,自己能毫无保存地支持他的决策,支持他的热爱,为他提供一个放心的后盾和港湾。就像爸妈曾为我做过的一样,我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热爱、有坚守的人。

  明代徐霞客曾在游黄山时写道:“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山下攘攘,他却独居山间,整日静听大雪融化。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用自己热爱的形式渡过今生。

  青春的力量

  南飞雁

  “我也会用写作继续前行,让这种青春的力量随同我一路走下去。”

  前些日子,参观中国新诗版本馆,看到了馆藏的一本1998年出版的《苏金伞诗文集》。循着目录,果然找到了那首我最喜爱的诗。这首诗作于1992年2月27日,那一年苏老八十六岁。

  苏老在1997年去世。据文友们回忆,苏老高龄体弱,晚年作品中,许多都是由我口授、助手记录整理而成。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图谋穿越到那一个个瞬间——当苏老或缓缓、或激昂、或深情地口授这首诗之际,他是啥样的状态?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不老。

  苏老不老。其实非但苏老,在我看来,前行者都不老。

  河南文坛有个说法:“一把金伞,两个园丁。”前一句说的自然是苏老,后一句说的是两位年高德劭的“园丁”般的老人——于黑丁先生和何南丁先生。两位“园丁”都是高寿。于老是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作家,于2001年去世。那时我还在郑州大学读书,是个一心要从事写作的年轻人,无缘得见于老。何老是河南当代文学的重要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创作历程长达六十余年。上世纪80年代,他担任 河南省 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亲手发掘、提携了一批河南文学的中坚力量。那些曾经是农民、工人、教师、记者的文学青年,经何老调入文学岗位,后来都成为河南文学的代表人物。后生如我,在2001年出版了第壹部长篇小说,何老参加了我的作品研讨会。少作不成熟,可供指摘的地方很多,会上,前辈老师们的善意批判让我面红耳赤。何老最后讲话,他的一段话让我铭记直到今天:“年轻人狂一些怕什么,我都整七十岁了,还觉得自己年轻,还能时不时狂一狂。”这对当时刚刚二十一岁的我而言,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是想起来就要红了眼圈的。那是我跟何老的第壹次见面,这一面,奠基了何老在我心中的特殊位置,也勾勒起何老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不老。

  何老不老。何老总是青春。

  后来,我作为晚辈后生,也开始参加文学活动。2004年,我参加了河南作家西部采风团,带队的是李佩甫先生。那时我是个毛头年轻人,啥都不懂,只感到兴奋。夜晚在火车站集合,何老也赶了过来。见我在,他笑着跟我:“甘肃新疆可好玩得很呢,你得好好玩,也别光顾着玩,多跟老师们学,也别光顾着学,更得好好玩。”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想,何老哪里是让我“玩”,分明是让我好好去感悟。我在一旁,看着何老在团员们的蜂拥下,不时地开怀大笑,讲他当年去西部两省游历的事,吩咐大家哪些地方务必要去看,哪些美食务必要去品尝。那个样子的何老,咋可能会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整个夜晚,何老唯一一次流露出慈祥老人的状态,是在大家准备进站的时候,他拉我到一旁,悄悄吩咐道:“整个团里你的年纪最小啊,多干活多跑腿,多照顾大家。”

  2011年,我第壹次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何老也在河南团。我们白天开会、讨论,夜晚一起在餐厅就餐,或是结伴聚会畅聊。我是彻彻底底的小字辈,认识的师友不多,夜晚经常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何老心细如发,见我总是落单,就主动拉着我参加各种聚会。跟人介绍我时,总有许多鼓励之辞,让我芒刺在背。聚会中的何老更是青春焕发,没有一点架子。在座的人一起哄,何老便慢悠悠地唱起他的拿手歌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或《三套车》。回宾馆的路上,我陪何老散步,何老跟我讲他年轻时的事:讲他十九岁的时候,跟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徐玉诺先生成了同事,他会捋着徐先生花白的长须,两人相视而笑;讲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写出了《检验工叶英》,在第壹次全国青创会上被研讨,排在短篇小说的第壹位……

  那一年,何老整整八十岁了,走路已不能太快,可是很稳,一路上讲起话来有声有色。恍惚之间,我认为走在身边的其实不是一位老人,而是年龄相仿,甚至是比我还小的一位同道。在他身上,有过青春,有过摧磨,但摧磨来了又走了,可青春来过就不曾再离开。他总能用青春的力量去抵抗摧磨,他总也不老。

  何老不老,我以为,是因为前行者不老,前行者总是青春。从前辈们的文字间,从前辈们的风范里,从前辈们一直前行的脚步中,我确信了青春的力量。在我迈入中年之际,我也会用写作继续前行,让这种青春的力量随同我一路走下去。

  负担负责中成长

  李晓晨

  “我终究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量,这一切发生得缓慢却坚定不移,连我自己都未曾发觉。”

  几乎还没晃过神来到底发生了啥,我已经身处摩肩接踵的医院里,周围菜市场一般熙熙攘攘,队伍绵延几十米一直排到大门口。从门口望出去,大朵大朵的白玉兰正在庭院中怒放,它们盛开得如此热烈,给这嘈杂拥挤的地方造成难得的光亮。正午时分,玉兰树下挤满了看花的人,阳光热烈、慷慨地洒落在人群里,我从他们中间穿过。一些人站着,一些人坐在轮椅上,或是躺着——他们不晓得,此时此刻,我是多么一往无前又多么焦虑无措。

  今年4月,妈妈第壹次来北京小住,其中,二十多天是住在医院里。几个月前,我和她都未曾想到,春节假期后居 然以这样的形式重聚。开头就是一连串的检查:抽血、CT、核磁、超声、心电图……起初,妈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刚强,那种属于“妈妈”的独当一面,努力吞咽下含有各种营养的饭菜,克服腿脚的软弱坚持运动,详细回答医师护士的询问,从一只羊数到上千只再数回来,只为了获得五六个小时的睡眠。不过,随着手术的日益临近,一切迅速发生了改变。她从白天到黑夜都躺在床上,不愿动弹,不想看见医师、护士、病友,也不想看见自己,只有在我来医院时才有几分活力,能勉强在走廊里溜达几圈。一种力量正从她的身体里抽离。而我,则似乎在瞬间获得了某种力量,逐渐变得沉稳、坚强,就像有了山川大河的模样。

  对所有住在医院的人而言,时间显得严格而漫长,二十四小时合计一千四百四十分钟,每个刻度都包容明确的指向。清早6点,护士走进来丈量体温血压。7点,医师们开始查房。我会在他们走到六十床时,恰如其分地提出个把问题,然后战战兢兢地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尽管没有啥实质意义,可不问又觉得不踏实。等到9点,几个黄色白色的药袋就挂满了打吊针架。我抬起头仔细识别上面的字,猜想它们如何进入人体施展深不可测的作用。恍惚中,好像回到了儿时发高烧的那个夏日,小小的我躺在病床上哭哭啼啼,妈妈用凉毛巾一遍遍擦拭我的额头,瞅准时机灌下杯甜甜的蜂蜜水。

  这一次,换我揽过她的肩头,跟在医师身后飞奔到手术室门口。手术床长脚一样跑得飞快,生怕让人追上。等再见到妈妈,已经是四个多钟头以后。“听见我喊‘妈妈加油’了么?”我问。“当然听见了。”她说,“我也冲你喊了句‘加油’呢。”这句话我没听见,那会儿早就哭得有些慌乱,然后站在手术室门外想象着无数个画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压得人难以呼吸。手术室最外层大门洞开,偶尔走出来一两名医师,飞快地推出盖着同样绿色被单的病患。我想走到椅子那里坐会儿,两条腿却生根一样没法动弹。又有医师出来巡视一番,喊出几个名字。等在门外的人们迫不及待地迎上去,既渴望得到消息,却又担忧这消息和自己有关。我也同样害怕,但又告诉自己务必扛住。

  从啥时候开始,我们不得不走向生活的前台,长出一副看起来很坚硬的钢铁铠甲?

  十三年前,我硕士结业后专心致志要来北京工作。彼时,我不晓得自己将遇到谁,也不清楚将解答啥样的人生课题。在没和生活劈面相逢的时候,我拥有临危不惧的勇气。而这勇气在十几年间让我一点点改变,终于可以假装若无其事地站在手术室门外。

  妈妈看着我,在这个城市,她的眼睛里只有我的影子。

  我无师自通地开始安排妈妈的生活,每日三餐,衣食起居。其实也不难,这十几年怎么过,眼下的日子还是咋过。柴米油盐,谁又生来懂这些?几十年来,妈妈就从一个曾经烧糊了锅底的女孩,变成可以为别人遮风挡雨的人。爸妈注定慢慢衰老,我们相处的时间有限,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情。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终究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量,这一切发生得缓慢却坚定不移,连我自己都未曾发觉。

  “你有想到过女儿这么靠得住么?”有人问妈妈。“怎么能想到呢?”她说,“过年的时候,她还是个赖床到中午、等我做好饭端到桌子前的丫头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3日 07 版)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资讯推荐
2024-5-17【博物馆】年轻人引领文博游热潮 - 45岁及以下用户出游人次占比86%
2024-5-17【年轻人】第32届广州国际旅游展开幕
2024-5-15【年轻人】偷感、班味、硬控……这些新的网络流行词 - 折射出年轻人啥职场态度?
2024-5-14【年轻人】警惕-婚恋军师-坑人又骗钱
2024-5-13【年轻人】进步!婚礼-敬奶茶-为爱减负
2024-5-11【短视频】-国风热-为中国年轻人创造就业新机遇
2024-5-10【百润股份】过期2个月仍未卖出 - RIO鸡尾酒被年轻人抛弃
2024-5-10【露营地】追回年轻人 露营端上-娱乐拼盘-
2024-5-9【消费者】年轻人流行-反向消费- 锅圈、库迪们如何接住这轮泼天富贵
2024-5-9【Captain】专访刘宇 - 年轻人 要-有疯就发-
 ● 相关资讯专题
博物馆】  【安徽省】  【年轻人】  【广州国际】  【社交媒体】  【婚恋军师】  【敬奶茶】  【短视频】  【国风热】  【新机遇】  【百润股份】  【RIO】  【RIO鸡尾酒】  【露营地】  【娱乐拼盘】  【贝壳财经】  【消费者】  【反向消费】  【Captain】  【有疯就发】 
  • 网络建设业务咨询

   TEl:13626712526